走进试管婴儿的准妈妈们,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个共同的“伙伴”——黄体酮。它可能是几颗口服药片,一支需要每日注射的油剂,或者是一枚塞剂。
很多准妈妈一边忍受着注射部位的不适,一边心里犯嘀咕:为什么试管宝宝就这么需要黄体酮的“保驾护航”呢?少了它行不行?今天,我们就来彻底讲清楚这个问题,揭开这位“胚胎守护神”的神秘面纱。
识别下方二维码,立即添加您的好孕助手,了解更多辅助生殖相关信息!⬇️

(长按识别)

什么是“黄体”和“黄体酮”

我们的月经周期由卵巢调控。在自然周期中,每个月会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出卵子,剩下的卵泡组织就会塌陷、变形,变成一个充满血管的黄色细胞团,这就是“黄体”。别小看这个黄色的组织,它就像一个临时成立的、功能强大的“内分泌工厂”。
这个“工厂”主要生产两种激素:雌激素和孕激素。其中,孕激素就是我们常说的“黄体酮”。黄体酮被誉为“助孕素”,它的职责非常明确:为胚胎的着床和生长创造一个温暖、柔软、稳定的“家”。

在自然怀孕中,黄体酮是如何工作的?

排卵之后,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已经增厚,就像准备好了一片肥沃的“土壤”。此时,黄体开始分泌黄体酮,它的作用如下:
转换内膜: 黄体酮会促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向分泌期转化,使其变得更加松软、富含营养和血管,就像给土壤施肥浇水,使其达到最适合种子(胚胎)扎根的状态。
️降低兴奋度: 黄体酮能降低子宫肌肉的兴奋性,防止子宫出现异常收缩,相当于给子宫“镇静”,让胚胎能够安安静静地着床,不被“打扰”。
封闭“子宫大门”: 它会使宫颈粘液变得粘稠,形成一道“黏液栓”,封闭宫颈口,防止细菌入侵,保护娇嫩的胚胎。
免疫调节: 它还能调节母体的免疫系统,防止胚胎被母体误认为是“外来异物”而遭到排斥。
如果卵子没有受精,黄体就会在10-14天后萎缩,黄体酮水平骤降,子宫内膜脱落,形成月经。
如果卵子受精了,胚胎会分泌一种叫做“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”的信号物质,也就是我们熟知的HCG。HCG会刺激黄体,告诉它:“别停工!继续生产黄体酮!”这样,黄体就能继续维持功能,直到怀孕的第10周左右,胎盘发育成熟,从黄体手中接过分泌黄体酮的“接力棒”。这个过程被称为“黄体-胎盘转换”。

做试管为什么必须额外补充黄体酮?

在试管婴儿治疗中,准妈妈体内的黄体功能是“不足”的。这种不足是治疗过程本身导致的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促排卵药物的影响: 试管治疗中使用了促排卵药物,使得多个卵泡同时发育,导致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超高。
这种超高水平的雌激素可能会反过来抑制黄体生成素的分泌,而黄体生成素是维持黄体功能的关键激素。
取卵手术的“物理损伤”: 在取卵过程中,医生用穿刺针将卵泡液和卵子一同吸出。这个操作在取出卵子的同时,也会将大量含有颗粒细胞(这些细胞是形成黄体的基础)的卵泡液吸走。因此,相当于那个未来的“黄体工厂”在建设初期就被削弱了基础。
没有真正的“排卵”: 在自然周期中,排卵过程本身会触发一系列精细的内分泌变化,为黄体的形成做铺垫。
而试管的取卵手术是模拟排卵,但可能无法完美复制这一自然过程,从而影响黄体的质量和功能。
综上所述,在试管婴儿周期中,准妈妈自身的黄体功能存在先天缺陷,无法分泌足够维持胚胎着床和早期发育所需的黄体酮。这就好比土壤准备好了,但负责施肥和浇水的系统(黄体)却动力不足。
因此,我们必须从外界“增派援兵”——也就是通过注射、塞药或口服等方式额外补充黄体酮,进行所谓的“黄体支持”。


阳市生*本文资料、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删